2020-11-11 | Apple Daily
食得是福,但吞嚥困難患者卻失去這種快樂。4名仍然在學的大學生何君霖(Bianca)、蘇穎彤(Joey)、羅卓賢(Jackson)和陳彥彤(Michelle),親身體會到家人無法進食固體食物之苦,受啟發後組隊參加社企比賽,最終奪冠,連同社企資助申請,以合共50萬元開設軟餐零售平台「軟膳點Meaningful」,希望沒有入住院舍的吞嚥困難患者,肚餓時有多一個選擇。
記者:袁楚雙
Jackson的爺爺一年多前因進食時容易哽噎及咳嗽,家人誤會是感冒,直到老人家急性肺炎入院不幸去世,才認知到他有吞嚥困難,進食時食物「落錯格」,積聚演變成肺炎,「我有啲內疚,當時一直見到佢有迹象,醫生話要畀軟啲嘅食物佢食,但冇提議係軟餐或者變糊餐。原來食物軟硬程度、有幾碎,都對健康有好大影響」。Michelle亦有類似經歷,她的嫲嫲住在療養院,平時只能吃軟腍腍的糊仔,由於不能下床沒有活動,「好似好幫唔到佢」。
4名仍在學的大學生蘇穎彤(Joey)、羅卓賢(Jackson)、何君霖(Bianca)和陳彥彤(Michelle)去年組隊參加社企比賽奪冠,連同社企資助申請共獲50萬元設立軟餐平台推廣軟餐。
有人形容軟餐像分子料理,圖為軟餐版本的月餅,稍用力可以輕易壓碎餅餡。
現成軟餐多數可以微波翻熱,盒上會列明軟餐的分級。
說起糊仔,或聯想到生病時吃的粥,不過院舍內提供給有吞嚥困難患者的糊仔,一般指把肉、菜、飯等食物全部攪爛並置於同一碗內的糊狀物體,不論口感抑或外形,都難以提起食慾。Michelle因應嫲嫲的情況,一直希望患者有更好的選擇,偶然間接觸到軟餐,「覺得幾surprised(驚訝),原來日本台灣已發展得好好,但香港冇乜人知道。」
Bianca解釋,所謂軟餐,可以想像成慕斯狀食物,例如紅酒燉牛肉、咕嚕肉,軟餐版本會入口即溶,但同樣具備該食物的味道和香氣。她解釋軟餐製作保留食材營養,攪爛後加凝固粉再變成一塊塊食物,食用時便有視覺的享受,與吃糊餐大有分別,「起碼畀番病人一個開心食嘢嘅經驗」。Michelle認為,當患者每日都只能吃「一pat pat糊仔」,或假日也無法享受節日食物,有軟餐可以還他們一個生活的尊嚴。
日本快餐店軟餐文化普及
現時日本軟餐文化已普及至快餐店,亦以「微笑午餐」概念減少使用者被標籤。Michelle指在香港推行了數年軟餐但仍未流行,現時幾個軟餐供應商主要賣貨給院舍或集團,很多人都未知軟餐存在。4人去年組隊參加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成功奪冠獲30萬元獎金,另於社創基金「好薈社」計劃申請到20萬元資助,開展社企夢設立軟餐零售平台「軟膳點Meaningful」,補充坊間零售缺口,盼普羅大眾的居家照顧者和長者都能訂購到軟餐,增加選擇。4人透過平台同時兼顧公眾教育,盼令更多人認識軟餐,從而增加需求。
日本軟餐文化普及,軟膳點亦有引入相關日式產品。
軟餐將食物攪碎再重組回食物的原形,讓吞嚥困難患者可以重拾進食的樂趣和生活尊嚴。董立華攝
食軟餐前應先徵詢醫療團隊
香港言語治療師總工會主席Lorie表示,人進食前首先要靠食物的外形、香味和溫度等認知到食物,繼而打開口吞嚥;吞嚥又分為口腔預備期即把食物咬碎變成食團,嚥腔期即喉嚨升起蓋住氣管以免嗆到,食道期即食道蠕動令食物進入胃部等,如果任何一部份不能做到都會出現吞嚥困難,例如口腔咀嚼肌力不足無法吞下食物,或咽喉上升不足導致食物殘渣「落錯格」。吞嚥困難常見於腦退化症、中風等患者,有時患者把食物置在口中「燘吓燘吓」但一直不吞下,可能是認知不到食物。
她續指,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(IDDSI),食物按可稀稠程度分為8個等級,一般固體食物屬第7級;第6級是碎餐、去骨食物;第5級屬免治狀或粥狀;第4級是糊狀、沒有固態;第3級是中度稠的流質餐;第2級以上已是液態食物。醫療團隊包括醫生、護士、言語治療師等會視乎病人的症狀及哪一組肌肉無法咀嚼,決定其可進食哪一等級的食物,以坊間買到的軟餐為例,多數屬4至6級,而不同康復程度又會令分級有變。她建議吞嚥困難患者可先徵詢醫療團隊意見再決定購買有關產品。
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(IDDSI)
級數●食物狀態
7●食物原狀,容易咀嚼
6●一口及軟腍狀
5●濕軟及免治狀
4●糊狀、非常杰飲品
3●流質狀、中度杰飲品
2●輕度杰飲品
1●極微杰飲品
0●稀薄飲品
資料來源:港大吞嚥研究所